關鍵詞 |
濰坊珠山八友瓷器作品,珠山八友瓷板畫的鑒別,珠山八友瓷器價格是多少?,景德鎮珠山八友瓷畫欣賞 |
面向地區 |
制作方法 |
純手工 |
汪野亭(1884-1942年),擅長粉彩山水,采用通景畫法,一氣呵成。常用折帶皺勾勒山石,以“園”點、“介”字點、“個”字點畫樹葉。畫中多見林木蔥籠、小橋茅屋、策杖老人,水中渡船等。汪氏是一位多產畫家,早中晚期,繪畫風格由細膩到粗放變化。早期以尖筆細致皺畫法,細膩柔麗;中晚期用筆迅疾率意,常以小斧劈皺法畫山石,粗獷簡練,氣勢雄偉。用彩靈活多變,有的青翠濃郁,勃發生機,有的墨彩濃重,蒼古奔放。常用印有“汪”、“平生”、“平山”、“汪平”、“老平”、“汪氏”、“野亭”等。
畢伯濤(1885-1969年),擅長翎毛花卉和走獸,以側鋒畫枝干,沒骨法畫花朵,小寫意勾染法畫小鳥,畫面疏朗,多見小件作品。常用印有“伯濤”等。
程意亭(1895-1948年),擅長花鳥,采用勾描填色法作畫,線條工整圓潤,以工筆絲羽法畫小鳥,鳥頭部較大,形體生動。程氏一生勤于筆耕,留世作品較多。常用印有“程印”、“程氏”、“程”、“程甫”、“意亭”等。
劉雨岑(1904-0969年),擅長粉彩花鳥。以工筆絲法畫小鳥,設色清新,形象生動。“水點桃花”的技法是劉氏的,直接用含料的水筆點出花頭,活潑自然,形態逼真。常用印有“竹人”、“岑”、“雨岑”、“劉氏”、“飲冰齋”等。
官窯瓷器從宋代“命進御瓷”開始,經歷了4個朝代 (宋、元、明、清),可謂。從宋影青刻瓷到康熙粉彩景德鎮陶瓷,尤其是官窯瓷器創造了無數個世界之。陶瓷器形千變萬化,色釉裝飾自然天成,陶瓷畫面應有盡有,幾乎將中國文化的儒、釋、道,歷史典故、名人軼事都盡收瓷中。僅中國龍就有100多個構圖和造型。幾來,宮廷畫師一直在追求工藝上的華麗和造型上的復雜、繁褥。
“珠山八友”中王琦、王大凡、何許人、鄧碧珊、徐仲南、田鶴仙都為“紅店”出身,只有汪野亭、程意亭、劉雨岑為科班出身。如御窯廠能夠延長到19世紀20年代,“珠山八友”都將成為宮廷畫師,他們的粉彩工藝達到了宮廷畫師的要求,而在陶瓷繪畫領域又擴大了陶瓷藝術的疆土,開拓了一片新的天地。這就說明了“珠山八友”不僅僅是陶瓷藝人,而且還是陶瓷繪畫家。“珠山八友”十君子,在陶瓷工藝上是家,在陶瓷繪畫上又是以文人畫為特質的藝術家。從他們留存下來的作品看,除了沒有官窯瓷器的歷史久遠外,其他方面都超過了官窯瓷,與官窯瓷器形成了工藝瓷與藝術瓷的分水嶺。
珠山“八友”其實實為10人。成員有:王琦、王大凡、汪野亭、鄧碧珊、畢伯濤、何許人、程意亭、劉雨岑,再加上徐仲南、田鶴仙。“珠山八友”指一個群體,而不是確數。他們也不全是江西人,其中王大凡、何許人、劉雨岑3人都是安徽人。這其中年齡大的徐仲南生于清朝同治十一年(1872年),比年齡小的劉雨岑年長32歲(劉雨岑生于1904年)。珠山八友雖為一個群體,但各人藝術風格迥異、特色鮮明。譬如:
1、王琦瓷繪人物,汲取了黃慎的寫意手法,表現人物的衣紋和風姿,獲得頗為奇妙的效果;
2、王大凡不用玻璃白打底,直接將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至今影響著景德鎮陶瓷藝人;
3、鄧碧珊是個在瓷板上描繪人物肖像的瓷畫家;
4、汪野亭在前人的基礎上,以國畫的潑墨法,在瓷器上繪山水,同樣出現墨分五色的中國畫效果,給景德鎮陶瓷的山水作品注人了生機;
5、劉雨岑憑借自己深厚的功底,創“水點”技法,在景德鎮陶瓷粉彩藝術上產生了的影響,這種技術后來運用于燒制毛瓷,被譽為當代官窯。
一家集景德鎮陶瓷瓷板畫銷售推廣,收藏品鑒定評估,陶瓷文化傳播類產品交易的綜合性平臺,公司主要經營景德鎮陶瓷瓷板畫,大師瓷 禮品瓷 等藝術品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