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(zhǎng)6-10毫米,有灰棕色絨毛;托葉鉆形,長(zhǎng)1-1.5厘米,先端急尖,有毛。圓錐花序頂生,長(zhǎng)10-19厘米,具多花;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銹色絨毛
花梗長(zhǎng)2-8毫米;苞片鉆形,長(zhǎng)2-5毫米,密生銹色絨毛;花直徑12-20毫米;萼筒淺杯狀,長(zhǎng)4-5毫米,萼片三角卵形,長(zhǎng)2-3毫米
先端急尖,萼筒及萼片外面有銹色絨毛;花瓣白色,長(zhǎng)圓形或卵形,長(zhǎng)5-9毫米,寬4-6毫米,基部具爪,有銹色絨毛
雄蕊20,遠(yuǎn)短于花瓣,花絲基部擴(kuò)展;花柱5,離生,柱頭頭狀,無(wú)毛,子房有銹色柔毛,5室,每室有2胚珠
枇杷花,中藥名。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japonica(Thunb.)Lindl.的花。分布于甘肅、陜西、河南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廣西、廣東、福建、臺(tái)灣等地。具有疏風(fēng)止咳、通鼻竅之功效。常用于頭風(fēng),鼻塞流涕,虛勞久嗽,痰中帶血。用于頭風(fēng),鼻塞流涕,虛勞久嗽,痰中帶血。內(nèi)服:煎湯,6-12g;研末,每次3-6g,吞服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搗敷。